小步前進,有效繼續(xù)。
在一個急性創(chuàng)傷后應激障礙的案例中,孩子因為目睹了一個孩子突發(fā)急病昏厥離世,產(chǎn)生應激反應,不敢走入教室。而在咨詢師的鼓勵下,能夠鼓起勇氣被媽媽陪同進入教室,到獨自進入教室,媽媽在外面等,隨時可以出來,到能夠獨立上半節(jié)課,最終能夠恢復到常規(guī)上課。咨詢師相信,任何改變,都是有過程的,而這個過程,需要持續(xù)的努力。不僅僅是孩子自己,也需要孩子的支持系統(tǒng),包括家長和老師以及同學們的支持和配合。
如同老師所講,根據(jù)奧卡姆剃刀原則,“厭學干預”,不只是讓孩子改正缺點,而是讓微小的優(yōu)勢長期積累,并螺旋狀上升的過程。這個過程中需要持續(xù)的努力,更需要耐心。
3. 家庭系統(tǒng)咨詢
印象很深刻的一部分,所謂家庭系統(tǒng)咨詢就是把家庭系統(tǒng)作為咨詢的對象。一般具備三個條件,做家庭咨詢會有比較好的咨詢效果:
a. 整個家庭陷入一件事情,成員都為此感到慌張,這樣會動力很強。
b. 家長認為自己需要改變,而不只是改變孩子。
c. 孩子和家庭都需要這種改變的發(fā)生。
當面對一個家庭系統(tǒng)的時候,會接收到很多信息,咨詢師要做的是觀察其中的氣氛流動和狀態(tài),對大量的家庭信息進行高速處理。咨詢師需要注意不要被太多信息淹沒,重要的是要抓住其中的關系。
咨詢師對家庭系統(tǒng)咨詢中的信息進行了三類劃分:
1) 人口學信息:包括家庭成員的數(shù)量,年齡,工作情況等。
2) 主干信息:主干信息都是跟關系有關的。把家庭系統(tǒng)比作大樹,主干信息就像大樹的樹干,是需要首先關注的對象。而在咨詢過程中,要做的就是要搖動樹干,而不是枝葉。比如,在一個妻子咨詢老公出軌的案例中,咨詢師問的問題是:這件事還有誰知道?你通常有事情會跟誰講?(了解這件事情的嚴重程度,妻子的支持系統(tǒng))婆婆知道了什么反應?公公什么反應?(家庭關系情況)。
3) 旁枝信息:一些枝葉信息,不足以撼動樹干,但是在接下來的互動中也會涉及到。在咨詢過程中也是需要不斷收集的,但是起作用的主要是主干信息。
個體與家庭咨詢的區(qū)別:
個體咨詢是盯住來訪者這個人,和這個人后面的場。家庭咨詢要盯住的是關系,整個家庭的場。在家庭系統(tǒng)中,保持中立是幫助咨詢師和來訪者家庭建立關系的基礎。
處理情緒的技巧:
情緒無法消除,但是可以用其他情緒代替。注意的是共情不可過度,如果不是強烈爆發(fā),可以先用理性問句轉移,注意把握場中的氣氛。比如老師自創(chuàng)的“借刀共情”:妻子在哭,咨詢師把紙巾給丈夫,讓他遞給妻子。使丈夫參與其中,從而影響到他的態(tài)度?;蛘咦匀坏靥崞鹨粋€新的話題,改變場中的氣氛。
4. 社會建構論在厭學干預中的應用
老師引用了葛根的社會建構論的基本概念:一切被我們認為真是的東西都來自社會的建構。或者,更夸張一點說,沒有東西是真實的,除非我們認為它是真實的。所以說,在社會建構論里面,所有的概念都是一種建構,而能夠建構,就也能夠解構。
在厭學干預的應用中,老師而采用了焦點解決的取向:根據(jù)焦點“沒破不補”的理念,對厭學現(xiàn)象采取了“非病理化”的解構;根據(jù)“多做有用的,無用的自然變少”的理念,對厭學采取“正向”的干預;根據(jù)“協(xié)商創(chuàng)造未來”的理念,對“厭學”干預進行關系性評價,著重于在每一個互動的當下,都能讓個案感受到尊重。而對于“厭學”現(xiàn)象,每一個案例都是不同的,關心他們的每一個故事,而不是主觀的預設,“觀察者會影響被觀察者”。
我們由目標管理時代進入到價值管理時代,主要組成要素由原來的“目標,路徑,工具”轉向“意義,樂趣,機遇”。生活中意義的缺失,是當前很多“空心病”案例的根源所在,而對于意義的解釋,老師引用了杜維明的一句話“人生的真正意義應該在人與人的關系中去尋找?!?/span>
5. 困惑與反思
在課程的過程中,也有過一些困惑,“拒絕上學”現(xiàn)象一定要當作孩子的問題嗎?他們必須要適應一種格式化的對待方式嗎?
比如一個上課會亂動的孩子,通過藥物治療和心理干預,最后能夠做到不東摸西摸,能夠安靜上課了。課后在跟同學們探討,是否做出這些改變就應當被認定為成功的咨詢,特別是從長遠來看,能夠確定這一定有利于來訪者長期發(fā)展嗎?
我們發(fā)現(xiàn),這源于父母的期待和咨詢目標,也是根據(jù)目標而進行的一種建構。診斷為多動癥,然后針對目標進行治療,有時候需要這樣標簽化的處理方式。就像葛根說的,他甚至不贊成使用“社會建構論”這個名詞,然而不進行概念化我們甚至無法對此進行交流。所以,標簽化,概念化在有些時候都是需要的。只是,如此頻繁地使用這些概念的時候,應該對他們的建構的本質保持警醒,才不至于成為限制。就像老師所說,“抑郁量表”測量結果,只代表他此時此刻的感受很不好,除此之外,不能說明其他。
我們在小組討論的時候,提到一個有名的比喻,猴子會爬樹,但是魚是無法爬樹的,但是它擅長游泳。也有一種觀點“但是現(xiàn)實是100條魚里面有90條都能學會爬樹,這10條學不會就是不如其它的?!?我想需要探討一下的是方向的問題:我們的方向是要用通過競爭的方式來淘汰掉一部分人,還是要提供更包容的方式,使更多的人都能保留自己的特質,發(fā)展自己的天賦呢?
而“魚擅長游泳”,也只是我們的一種建構罷了,只因為游泳這種特質引起我們的興趣和羨慕才會去做這樣的建構。因為魚會游泳,我們甚至忽略了魚全身長滿鱗片,魚的眼皮不需要閉上,魚能夠在水中呼吸。如果我們因為具備了一種建構方式,就要所有人都去適應這種建構,而抹煞他們的其他特質,是不是一種專制和狹隘呢?
在后來的課上,老師也提到一點,拒絕上學的孩子難道一定不是魯迅說的“吶喊”者嗎?作為咨詢師,能夠盡量保持多元化的思維和賦能方式,可能會是來訪者的幸運。
早晨爸爸在家庭群里發(fā)了一個小數(shù)學題,求解一個內(nèi)置在三角形里面的長方形的面積,已知條件只有三角形邊長的兩部分——除了正方形的長和寬剩余部分的長度。說他用了半個小時算出來,問我們誰能在2分鐘內(nèi)解出。我估計他是在做思維訓練延緩衰老,不過也可能就是感興趣,看他這么認真,還專門寫下來,正好送好娃也有點空就做了一下。一分鐘畫圖,一分鐘解方程,2分鐘算出來了。我估計他肯定沒用方程,指不定是怎么彎彎繞繞算出來的,因為他全身器官最勤快的就是腦子。
但是我發(fā)現(xiàn)方程是個好東西,不用去追究那些根源,只要尋找一個等量關系,托付于這個關系,相信里面藏著關鍵的信息,一步步走下去,就能演繹出神奇的結論。這讓我想到最近在讀的葛根的《關系性存在》,里面有很多革命性的理念,給我的感覺,這本厚厚的書就像一個普洱茶茶餅,每次掰下一小塊,就能泡一壺釅茶,品味上一陣子。
人是關系性存在,這世界上的任何一樣東西,無一不是關系性存在。而在咨詢中,關系更是如此重要。今天我突然發(fā)現(xiàn),后現(xiàn)代流派中做咨詢也類似于解方程——不糾原因,不求甚解,遵循天理,關鍵是要著力于建立關系,對來訪者尊重,欣賞,好奇,一步步跟著來訪者,相信這種契合的關系能夠演繹出神奇的結論,陪伴著他去向一個咨詢師也無法預知的地方。